亚军小哥哥的演讲是否深深地感染了你?他对“牛”的诠释有哪些精彩之处?小U力邀往届冠军指导教师、清华大学柏晓静副教授带来精彩点评。
专家点评
柏晓静
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副教授,理学博士,从事外语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研究,长期担任英语演讲指导教师。2020年指导Martin Tan获得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一等奖,2019年指导胡文迪获得演讲大赛一等奖, 2018年指导吐格鲁克·吐尔逊获得演讲大赛冠军,2015年指导陈麒羽获得演讲大赛冠军,2014年指导傅书宁获得演讲大赛冠军。
根据赛题要求,选手需要以新年演讲的形式向外国听众讲解“牛”的独特含义。通常,新年演讲在传递美好愿望与祝福的同时,也会让即将跨入新年的听众收获一份鼓励与启发。龚嘉诚同学用短短的三分钟,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心目中牛的平凡与伟大。演讲的“新年气氛”略有欠缺,但亮点很多,值得学习。
选手选择以“龙”开篇,这个中国形象因歌曲的传唱而深入人心,因此更有可能为听众所熟知。与这个虚构并理想化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的,是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——相貌平平、脚踏实地的“牛”。通过这个对比,选手自然地过渡到了演讲的主题,开始阐释这个听众略少知悉的中国形象。
“牛”在中国人眼中为何独特?日出而作,艰辛;日落而息,满足。两句简短的描述,很有画面感,选手为听众展现的,是画(话)中的那头牛。在听众初步体会牛的艰辛与满足之后,选手开始讲述更多“中国故事”:从两千五百多年前《诗经》中的牛,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敦煌壁画中的牛,再到一百多年前赛珍珠作品《贫瘠的春天》中的牛。时间跨度很大,寓意不尽相同。这段演说词内容翔实,语言精练。“牛”在中国传统中的独特含义逐渐清晰,因此,选手又自然地过渡到这些含义的传承及其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,并以此作为Assigned Speech的结尾。
在这个结尾处,选手把“牛”拉回到了演讲开篇处的“龙”的身边,用牛的ded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成就龙的ambition and aspiration,构思巧妙。而在语言形式上,这里还有尾韵的巧妙设计,简练而准确地呈现其构思。选手在演讲中多次使用了头韵、尾韵、排比等修辞手法,体现了用词方面的精雕细琢。这些设计会让演讲更为流畅,更有感染力。美中不足,是短短几分钟演讲中尾韵使用略多,听觉上过多的节奏感有可能阻碍听众深思,使沟通流于形式。
在问答环节,评委提出了“(黄)牛”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个独特含义,与选手演讲的主题思想方向不一致,很考验选手的应变能力,但这也正是第三阶段比赛的好玩之处和意义所在。在这个由评委提问拓展出来的新的交流空间中,如果选手能快速进行思考辨析,构建关联,延伸和完善自己在准备演讲时已经搭建好的观点和逻辑,并在问答之后将其融入Extension Speech,那么在我看来,第三阶段比赛的目标才真正实现了。
最后一分钟,选手放下“(黄)牛”,回到了Assigned Speech的轨道。这里仍有一个亮点,选手谈到了希腊神话和印度教中的牛的形象,从而在中国文化中的“牛”和世界其他文化中的“牛”之间建立了联系,让外国听众更能从中体会中国“牛”的独特。
作为新年演讲,龚同学的作品似乎喜悦度略微低了一点,但勤勤恳恳、脚踏实地的外国“牛”们,with their dedication, devotion, and determination,或许更喜欢这样一份新年的祝福与鼓励。